为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,切实推进东莞中学高质量发展“1+1+8”行动计划,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交流,做好大学与高中的贯通教育,学校以“科学教育‘点亮’行动之名家讲座”为依托,探索“高中—高校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。
9月20日,学校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。高一、高二年级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,讲座由教研处副主任刘汉国主持。
嘉宾简介
周春健,历史学博士,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中国比较古典学会理事、中华孔子学会理事、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中山大学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”副主任。曾任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、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。主要从事四书学、《诗经》学、文献学研究,在《哲学研究》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,出版《元代四书学研究》《宋元明清四书学编年》《经史散论》《经史之间》《诗经讲义稿》等专著多部。
专题讲座
《诗经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经典,对华夏民族性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现代以来,多将《诗经》视为文学作品,这与近代中国的政治、社会转型有直接关联。《诗经》在古典中国,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,现代诗学观念与之有很大差别。研读《诗经》,需要将其放置在古典学及经学视域下,方可真正理解《诗经》所以为“经”的深刻义涵,方可由《诗经》而真正理解古典中国。
《诗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周教授从诗经的不同翻译、现代人的普遍观念、古人的看法等角度展开,连接古今,为我们揭开诗经的“神秘面纱”,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。通过古人与今人看法的碰撞与融合,引导同学们在对比和反思中收获成长,感受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。
《诗经》应该怎样来读?周教授以《周南·关雎》“后妃之德”的经学意义为例,现代学者的解读多是“恋歌”,而古代经学家对《关雎》的解读是“正始之道,王化之基”(《周南》《召南》),关乎政治生态、三纲五常,而非停留在儿女之情。周教授强调,要读懂经典,就一定要了解中国历史背景、历史文化常识、语言文字基础。
为什么现代人会仅仅将《诗经》理解为“恋歌”,而把背后的更复杂的色彩隐藏起来?周教授指出,不能将《诗经》仅仅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。我们现在要尊重传统、敬重传统,补历史课、文化课、经典课。现代是包含传统的现代,传统是面向未来的传统。
互动环节
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,提出了自己的困惑,例如中学生应如何做到立场转化?怎么挑选好的篇目?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经?
周教授针对问题一一解答:读古典文学不要看现代汉语翻译,容易把读者引向现代视角,但可以通过专门的诗词词典工具书来辅助阅读理解。对于如何读经典这一问题则因人而异,若是追求学术性,不要怕“啃”线装书。若只是以了解为目的,可以读一些可读性强的入门书。周教授勉励大家要多阅读,多思考,并为同学们推荐了阅读书目。
本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与大学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意识,同时为同学们埋下一颗古典文学的种子,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种子未来成长发芽,装点他们的学习旅程。